自2021年11月《安乐死法案》生效以来,已有近2500名新西兰人申请了医生协助死亡。截至9月24日,已有970人通过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根据该法案规定,卫生部需在法律实施三年内对其进行审查,之后每五年再进行一次审查。此次审查分为两个部分:卫生部的内部审查和公众意见的在线收集程序,预计将于11月结束。公众意见提交已经于9月26日截止。 一些安乐死的倡导者希望扩大资格标准,而另一些人则警告称,应该改善临终关怀服务,而不是改变法律。 六个月规则 申请安乐死的人必须符合六项资格标准,其中一项颇具争议,即申请者必须患有将在六个月内可能致命的绝症。 行动党党魁David Seymour是推动安乐死法案通过的关键人物,他告诉RNZ:“‘六个月规则’并非我的初衷,它是为了在政治上妥协,从而获得通过法案所需的票数。” Seymour提到,虽然他听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患者有权选择在何时何地与亲人告别,但该政治妥协也导致了部分绝症患者因无法证明自己六个月内的预后,而不得不继续忍受痛苦。 终结生命选择协会(End of Life Choice Society)表示,现行法律虽然对某些人有效,但其排除了那些最需要安乐死服务的人。 协会全国主席Ann David说,患有慢性致命疾病的人往往是受苦时间最长的群体,而他们因为六个月的条款而无法获得安乐死服务。她更倾向于使用Seymour最初草案中的措辞:“严重且无法治愈的疾病”。 预先指示 健康心理学研究员Aida Dehkhoda专注于痴呆症背景下的安乐死研究。她告诉RNZ,自法律实施以来,安乐死服务已逐渐融入新西兰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系统。 她与奥克兰大学和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同事合作的研究发现,符合条件的患者及其家属“主要表达了对能够自主选择死亡方式的感激”。 然而,关于资格标准最常见的挑战与六个月预后相关。Dehkhoda提到,部分研究参与者认为,痴呆症应通过预先指示的方式纳入该法案。 她的博士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可以实现安全防护措施,但在新西兰引入此类预先指示的伦理、法律和实际操作方面仍需要更多研究。 所谓的“封口条款” 奥塔哥大学生物伦理学中心的姑息治疗专家Janine Winters对RNZ表示,预测痴呆症患者的未来状况非常困难。她指出,某些痴呆症患者在病情发展后反而摆脱了以前的焦虑或强迫症,“他们仍然保持着友谊和关系,每天都是全新的、快乐的一天。” 但是,她还提到,荷兰曾发生过一起广为人知的案件,一名痴呆症患者在被注射致命药物时必须被按住。她警告说,一旦出现问题,公众对该服务的信任可能会迅速消失。 此外,有人呼吁审查禁止医生主动向患者提起安乐死服务的规则。Winters表示,虽然她最初反对,但经过慎重考虑,她倾向于允许医生在特定情况下主动提及安乐死,例如在正式的面对面交流中,并提供书面材料。 持续的担忧 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姑息治疗专家Sinead Donnelly教授认为,未来的保护措施可能会逐步被改变。例如,取消六个月预后标准可能是“逻辑上的下一步”。 她指出,加拿大的安乐死系统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之一,超过4%的死亡是通过医生协助完成的,而在新西兰这一比例不到1%。 Donnelly和她的同事在2022年底对新西兰四家临终关怀医院的21名医生、护士和社工进行了采访,发现有些患者申请安乐死并非仅因身体疼痛,而是因为“存在性痛苦”,例如感到自己是个负担。 Donnelly指出,安乐死法案的实施使得某些自然的“临终疗愈”过程(指的是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可能会经历一种情感或心理上的成长和治愈,即便身体上的疾病无法治愈)被提前终止,这是许多临终关怀专家感到悲哀的地方。 谁在使用安乐死? 奥塔哥大学初级卫生保健系副教授Ben Gray长期以来一直担心安乐死可能会加剧新西兰医疗系统中的不平等。 他指出,这项法案可能会更惠及“一个相对较小但不断增加的群体,这些人通常能够承担相关费用,并且已经从我们的医疗系统中获得了显著的益处”。事实上,Seymour在4月对RNZ表示,选择安乐死的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有主见以及较为富裕的人群”。 根据新西兰卫生局的数据,超过80%的安乐死申请者为新西兰欧洲裔,且其中超过四分之三在申请安乐死时已接受姑息治疗。 Gray表示,他并不反对安乐死法案,但不同意其由公共资金支持。他认为可以将安乐死合法化但不必为其提供资金,因为医疗资源有限,安乐死的资金可能原本可以用于其他更紧迫的医疗需求。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虽然今年的审查是强制性的,但即使未来对法律有任何变动,也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实现。 行动党议员Todd Stephenson本月早些时候提出了一项议员法案,建议取消六个月的预后标准。 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建议,通过政策层面的变革可以推动社会变化,例如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减少污名化,并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即便他们选择的是反对安乐死的医疗提供者。 (转自新西兰中文先驱网) |